总营收超50万亿、净利润4.4万亿!上交所最新发布
2025年05月01日阅读数量61332
沪市公司交卷!
截至2025年4月30日,沪市公司完成2024年年报披露。数据显示,2024年,沪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51万亿元,实现净利润约4.4万亿元。总体来看,在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有力支撑下,沪市公司再次呈现出基础稳、韧性强的板块底色。
整体业绩稳中有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年,沪市公司持续巩固“稳”的态势,整体业绩稳中有进。
具体来看,2024年,沪市主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9.57万亿元,同比保持稳定;净利润4.35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4.14万亿元,同比增长1.9%、2.4%。八成公司实现盈利,四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30余家净利润增幅超30%,78家扭亏为盈。年度走势先抑后扬,沪市主板公司净利润去年上半年同比下降1%,下半年大幅回升至增长5%;经营性现金流改善明显,去年四季度同比增速进一步扩大至15%,全年已恢复至上年同期水平。2025年一季度,沪市主板实体企业净利润重拾升势,经营性现金流大幅转正。
拉长区间看,沪市主板公司稳定性力量不断增量扩围。近五年,板块营业收入、净利润复合增速均为5%。744家“长跑型”公司近五年收入、净利润均实现复合正增长,贡献近七成营收、超八成利润;310家“抗跌型”公司连续三年收入、净利润均同比增长或小幅波动。这批公司经营稳健,抗风险能力强,成为沪市内生稳定性的“基因密码”。其中,金融、能源、建筑、交运等上证180公司发挥压舱石作用,贡献超八成利润;以汽车、医药生物、智能制造、精细化工为代表的新质变量也持续注入,净利润三年复合增速达10%,成为抵御外部冲击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兴力量。
科创板方面,2024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42万亿元,同比增长0.24%。其中,近七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增长,同比增加3.09个百分点,54家公司增幅超过50%,285家公司营收创历史新高。2024年共实现净利润475.23亿元,五成公司实现净利润增长,同比增加7.17个百分点,其中30家公司实现翻番,32家公司扭亏为盈。
值得关注的是,30余家科创板公司结合自身业务与资本投入特点,披露了非标准会计准则(Non-GAAP)口径下的财务数据,为投资者了解公司核心业务发展情况提供了增量信息。如上市时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百济神州,持续披露了公司在剔除股份支付、折旧摊销等非现金费用影响后的经营利润情况,基于其全球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对经营费用的有效管控,已连续三个季度实现调整后营业利润转正,2024年度经调整营业利润达5.28亿元,同比增加57.04亿元。
上市公司结构向新嬗变
2024年年报折射出,沪市新兴产业公司顺势成长,上市公司结构不断优化。
主板方面,2024年,受益于AI技术、云计算需求、电动化智能化趋势,电子、通信、汽车等行业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1%、6%、4%,新旧动能转换脉络清晰可见。拉长周期看,近十年,以电子、通信、医药生物、汽车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公司家数占比持续攀升至四成,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细分领域数量翻倍。盈利贡献同步抬升,新兴行业公司近十年净利润复合增速达11%,较传统行业高出5个百分点,贡献制造业、服务业净利润超四成,较十年前提升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估值体系也映射产业向新转换。近十年,沪市主板市值领军行业逐步由金融、能源等传统产业转向汽车、医药生物等多元新兴产业。汽车、有色金属、电子行业市值规模跻身前十大,分别跃升至2.0万亿元、1.5万亿元、1.5万亿元。前50大市值公司焕然一新,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达五成,数量和占比均大幅提升,半导体、通信、新能源汽车等代表“新经济”成分的上市公司逐渐崭露头角。同时,新兴产业估值中枢上移,整体市盈率提升至24倍,成为去年以来中国资产重估的重要表征。
科创板方面,公司发挥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独特优势,正逐步成为我国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的沃土和“摇篮”。数据显示,中芯国际、海光信息、金山办公、百利天恒等科创板市值前10名公司,2024年度合计实现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长21.2%和24.3%,较科创板上市前,累计增长175.6%和394.8%,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资本市场助力下,科创板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产业化进程,科技创新屡获突破,发展动能积厚成势。2024年度,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744.79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26家公司营收超过10亿元;合计净亏损136.41亿元,同比缩亏35.5%,天岳先进、拓荆科技从上市前的连续多年亏损到2024年净利润分别突破1亿元和6亿元。
截至目前,科创板累计已有22家公司上市后首次实现盈利并“摘U”。而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的20家公司中,已有18家实现核心产品上市,其余2家公司核心产品上市申请已获受理;16家公司营收超过1亿元,其中4家公司营收超过10亿元,艾力斯、神州细胞等公司推出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的重磅单品,实现从上市前的零收入到2024年度营收分别突破35亿元、25亿元。
一年多次分红成为新亮点
2024年,沪市公司分红规模再创新高,一年多次分红成为新亮点。主板方面,2024年共有1259家公司宣告现金分红,占盈利公司的比例达93%;分红总额达1.77万亿元,同比增长6%,整体分红比例达39%,同比提升0.83个百分点,股息率3.6%。其中,1041家公司分红比例超30%,447家分红比例超50%,90家股息率超5%。
沪市主板公司分红稳定性不断增强,1038家公司连续三年实施分红,占比达61%,701家连续三年分红比例超30%,172家连续三年股息率为3%以上。一年多次分红成为新趋势,全年共有366家公司实施中期分红,分红金额达57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倍、1.9倍,春节前派息金额超2800亿元,140余家公司已将2025年中期分红计划“提上日程”。
科创板方面,公司在兼顾研发投入、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投资者回报的意识和行动也显著提高。超六成公司推出2024年现金分红方案,合计分红总额达386.82亿元,其中,超290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119家次公司在中期报告、春节前实施分红,与投资者分享业绩成长红利。
在分红等加持下,2024年,沪市公司的价值投资导向显现。主板方面,2024年,703家公司获外资增持,增持金额达3893亿元。以沪股通、QFII、RQFII为代表的外资持仓规模较上年增加10%,非美资持股占比近八成,同比增长11%。从外资持仓偏好来看,主要集中在银行、食品饮料、非银金融、公用事业、电力设备等行业;交运设备、国防军工、汽车等行业持仓金额增速居前。
科创板方面,2024年,科创50公司市值占科创板整体的45.4%,成交金额占科创板整体的比例超过34%,较2023年增加超3个百分点,其中市值前10名公司的市值和成交额占比分别为23.5%和19.2%,交易集中度提升,市场资金正在越来越多投向头部公司。同时,根据今年一季报数据,79家科创板公司为社保基金重仓股,合计持仓市值超过160亿元,其中30家为科创50、科创100公司。
责编:万健祎
校对:廖胜超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