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财报网 > 上市公司 > VDA主席穆希雅:深化中德产业合作正当时

VDA主席穆希雅:深化中德产业合作正当时

2025年05月08日阅读数量81555

(原标题:VDA主席穆希雅:深化中德产业合作正当时)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转型的今天,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成为观察全球汽车格局变动的重要窗口。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主席穆希雅(Hildegard Müller)在车展期间接受媒体访谈,展现了德方行业组织对于中国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以及对中德产业深度合作未来的坚定期待。在她看来,中德合作已经走到一个更深层、更系统的关键时刻。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主席穆希雅(Hildegard Müller)

VDA主席穆希雅:深化中德产业合作正当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辅助驾驶、AI座舱、绿色制造等新兴领域,双方也各具优势。中国企业在快速迭代与用户驱动方面具备先发优势,而德国企业在合规架构、核心算法、系统稳定性方面拥有深厚积淀。若能形成“场景落地+系统协同”的战略合作模型,将有望构建全球领先的新型产业生态。

中国主场,德企应变加速

2025年上海车展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家中外知名企业参展,展览总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其中汽车科技与供应链展区达到10万平方米。展出车辆1366台,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超过七成,创下历届之最。

电动化、智能化与软件定义汽车成为本届车展的核心关键词。中国本土品牌集中展示其自主研发的最新成果,比亚迪、吉利、小鹏等车企推出的新一代智能电动车、智能驾驶系统、芯片解决方案及车载生态,体现出中国在“下一代汽车”竞争中已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领跑的跃迁态势。

与此同时,德系车企也在积极应变,正通过更“充分”的本土化战略,应对中国市场竞争格局的持续演变。

例如,大众集团展出了首款增程式概念车ID.ERA、金标大众ID.EVO概念车、首款搭载华为ADS 2.0系统的奥迪A5L,以及奥迪E5 Sportback等系列重磅新车,集中展现其在本地智能化协同方面的最新成果。大众还正式发布了一款针对中国复杂多样道路环境开发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由CARIAD与地平线合资成立的酷睿程研发,计划率先搭载于一款面向中国市场的大众品牌新车型上。

宝马则通过新世代概念车、新世代概念车X以及与阿里巴巴联合开发的AI智能助手等创新成果,展示其在“软硬融合”与“服务导向”上的积极探索。新世代驾趣概念车VDX配备全新智能电子电气架构及四台电机,并结合“超级大脑”实现精准控制,显著提升驾驶体验。同时,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背后也凝聚了其在华SkyLab人机交互研究中心的深度本地化成果。

奔驰方面,全品牌28款星徽座驾集中亮相,VAN.EA纯电平台前瞻车型Vision V概念车、“史上最智能的梅赛德斯-奔驰”CLA纯电长轴距车型也在车展迎来全球首秀。梅赛德斯-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强调:“参加上海车展,面向的是全球,投资的是未来。”

这些新品与布局背后,折射出德系品牌更为深入的本地化转型战略。大众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表示:“中国是全球汽车产业技术转型的引领者,我们正有力参与并推动这一进程。”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亦指出:“在中国、为中国,以中国速度创新。”

穆希雅也表示,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策略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企业正致力于更好满足中国消费者在智能化、大尺寸、数字体验等方面的需求。“我们看到,德国的汽车生产商和零部件制造商的生产主要都是针对中国市场的,不管是从数字化的角度还是产品设计方面。”她同时也观察到,中国企业正加速布局欧洲,“在欧洲、为欧洲”的路径愈发清晰,双向本地化正在成为合作常态。

从上述德国代表车企的种种举措中不难看出,中德汽车产业关系的结构性张力正在显现,当然,其本质更是双方之间一种深度依赖下的竞合态势。

在技术路径方面,中国车企在电池、电驱、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等领域快速突破,在城市NOA、语音交互、数字生态等应用场景中已具领先地位。德国车企则继续在整车平台、安全标准、工程集成与合规体系方面保持强势。双方从互补走向对标,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催生新的合作机遇。

在市场结构方面,VDA数据显示,中国品牌在德国市场份额尚不足1%,而德国品牌在中国市场份额维持在约20%。每出口一辆中国车至德国,便有142辆德国车出口至中国。这种高度不对称的结构既反映出德国车企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依赖,也凸显了中国品牌在出海路径中的挑战与潜力。

当然,这一过程中,尽管制度环境的不一致也构成合作中的摩擦点。例如,德国与欧盟高度重视数据保护、碳排放合规与网络安全,而中国则在出口管理、产业补贴与技术标准执行方面持续完善。穆希雅指出,这种制度差异虽构成挑战,但也为未来推动标准协调与规则共建提供了新的契机。

以协同取代壁垒,以规则回应不确定

面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回潮,VDA立场鲜明。穆希雅多次公开表态,坚决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反补贴关税,强调应通过规则对话妥善解决结构性分歧,维护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稳定运行。VDA长期倡导多边协商机制,在中欧产业高度交融的背景下,主张通过设定最低进口价格、鼓励在欧建厂等多元路径,推动中欧实现更具弹性的贸易关系。穆希雅指出,对中国电动车征税不仅不利于欧洲消费者的选择权,也将损害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德国企业的切身利益。

不仅欧盟,美国的贸易政策同样对德企构成压力。德国车企在美设有约2000个生产基地,雇佣员工超过15万人,年产汽车逾85万辆。穆希雅直言:“无论加征多少关税,最终都会由消费者承担后果。这一点在美国国内也正引发越来越多的批评声音。”她呼吁,全球应通过加强对话与规则协调,维护汽车产业链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正因如此,VDA也在政策层面积极呼吁欧盟提升本地市场吸引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政效率、出台合理的补贴机制、优化能源成本结构,以为欧洲企业营造良性发展的土壤。上述主张,体现了VDA一贯坚持的“以规则促竞争”的产业理念。

随着新一届德国联合政府即将履职,对于联合执政协议中提出的为企业减负、扩大投资、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八点行动计划”,穆希雅给予积极评价。她表示,相关措施涵盖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税收激励、电动车购置优惠、大型车队绿色转型等多个维度,“总体来看是一个积极方向”,VDA将持续与政府沟通,推动政策细节优化,增强行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她还提到,越来越多中国车企对2025年下半年慕尼黑车展表现出强烈兴趣,“我们期待在慕尼黑车展上看到更多中国品牌的精彩亮相与深入交流。”

除了产品与市场的博弈外,中德汽车产业在制度与基础设施层面的合作也在加速推进。本届上海车展期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与欧洲Catena-X平台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共建全球汽车行业可信数据空间。该合作聚焦于供应链透明化、碳足迹追踪与跨境数据互认等核心议题,目标是建立兼容中欧的规则体系,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实现“数据互通、标准互认、生态共建”。

这项合作标志着中德汽车关系正从“项目层级”迈向“制度共建”新阶段,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治理现代化、数字互联互通与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穆希雅表示:“中德两国不仅是全球汽车制造大国,更是未来产业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我们欢迎在绿色制造、智能标准等领域与中方开展更深入的制度合作。”

谈及德国车企在华的长期布局前景,穆希雅援引VDA调研表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德国车企计划继续加大在华投资,三分之一企业拟扩大产能,八成受访企业长期看好中国市场。这一趋势不仅反映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单一汽车市场的吸引力,也印证了其在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方面的重要支撑力。与此同时,中国车企也在加快布局欧洲市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纷纷启动在德建厂计划,推动“在欧洲、为欧洲”的模式逐步落地,为未来中欧产业合作打开更大空间。

中德合作再启新程

2025年上海车展不仅是一场汽车产品与技术的展示会,更是一场围绕全球产业格局、市场逻辑与制度秩序的深层对话。在中国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欧洲产业政策不断调整的交汇点上,中德汽车产业关系正迎来新一轮结构性重塑的关键机遇。

在“双碳”目标、供应链重构、地缘政治波动等多维挑战之下,中德汽车产业不再只是彼此的市场,更是对方转型路径中的关键变量。中国是德国车企新能源转型的“利润发动机”,而德国则是中国品牌全球化的“试金石”。

此时此刻,对于中国产业合作,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补式贸易往来,而应升华为基于全球责任与共同议题的共建机制。面向未来,唯有在张力中寻找共识、在制度中寻求协同、在创新中共同塑造规则,中德汽车产业才能真正穿越周期,走向共赢。

以开放为根,以信任为基,以制度为桥。在全球汽车产业新版图中,中德携手,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坐标。


Tags:

相关文章

本站推荐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