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财报网 > 上市公司 > 如何用科技重构全球价值链击碎美国高关税壁垒?

如何用科技重构全球价值链击碎美国高关税壁垒?

2025年04月24日阅读数量54858

(原标题:如何用科技重构全球价值链击碎美国高关税壁垒?)

如何用科技重构全球价值链击碎美国高关税壁垒?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球贸易壁垒高筑和产业链重构新常态下中国品牌出海有无出路?中国企业能否完成从代工制造商到全球价值链主导者的蜕变。三问家居以“科技并购-品牌升级-供应链重构”的三步战略,在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关键市场落下重子,其全球化路径为中国企业突破技术封锁与市场围堵提供了教科书级范本。


如何用科技重构全球价值链击碎美国高关税壁垒?

――三问家居以“科技+品牌+供应链”破局中国制造全球出海新范式



如何用科技重构全球价值链击碎美国高关税壁垒?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税战教会我们一件事:真正的全球化不是把中国制造卖到全世界,而是让世界制造服务于中国技术。”三问创始人王耀民在Outlast并购签约仪式上说道:“科技才是三问家居走向价值链顶端的阶梯!”

如何用科技重构全球价值链击碎美国高关税壁垒?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材料创新科技定义产业链核心



在家居软品领域,面料之于成品,犹如芯片之于手机,面料的好坏是客户选择供应商最重要的要素,也是长久合作的基础,所以2018年6月起,三问将内部面料部门设置为独立子公司“亮丰新材料”(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专注于“花式纱线”、“绒类面料”和“功能面料”这三类特色面料的研发、供应链管理及销售,围绕特殊的功能性、良好的触感和视觉效果等要素进行面料研发,为公司产品的持续创新提供保障。尤其是在抗菌、防晒、温控、吸湿排汗、负离子等方面开发出系列功能性新型面料,让三问在底层研发上就已经可以构筑起核心竞争壁垒。同时旗下的亮丰领先科技公司,也已经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它将依托于Outlast动态调温科技与品牌势能,打造一站式、全品类、功能面料合作生态平台。


三问家居共拥有专利近40项,2020年,亮丰科技“全消光经编绒”项目被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办公室评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023年,亮丰科技研发的“再生摇粒绒面料(Ⅱ型)”,经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审,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亮丰科技也通过了全球通行的“OEKO-TEX100环保纺织无害认证”、“GOTS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认证”、“GRS全球回收标准认证”等第三方资质认证,强化了国际客户的信任度。

在此基础下,三问家居以一场历时十年的“科技联姻”和步步为营的战略布局,成为逆全球化浪潮中的破局者。2024年9月,其完成对德国Outlast公司的全资收购,不仅将NASA级恒温技术收入囊中,更以“科技+品牌+供应链”的三重引擎,重塑全球家居产业价值链。这一案例,既是中国企业从“代工者”向“规则制定者”跨越的缩影,也为“中国制造”的全球化突围提供了新范式。




技术主权争夺:从NASA实验室到全球工厂的跃迁



三问家居对德国Outlast公司的全资收购,不仅是资本层面的扩张,更是一场围绕技术主权的战略争夺。这一动作的背后,是三问家居历时十余年的技术沉淀与全球化布局的深思熟虑。

1、核心技术:源自NASA的“太空基因”

Outlast的PCM(相变材料)技术最初由美国宇航局(NASA)于20世纪80年代研发,旨在解决宇航员在极端温差下的生存难题。其核心原理是通过相变微胶囊(mPCM)动态调节温度,可以吸收、储存并释放热量,确保人体处于恒温状态。这项技术被太空基金会认证为“经认证太空技术”(Certified Space Technology™),并曾获法国科学院“改变未来生活的15项创新”大奖。这家掌握NASA相变材料(PCM)专利的公司,曾让苹果、耐克、哥伦比亚等一众国际品牌垂涎三尺。


2、战略价值:打破垄断,填补空白

三问家居早在2012年便与Outlast建立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凉感床单、温控披巾等爆款产品,验证了PCM技术在家居软品市场的潜力。此次通过并购获得NASA认证的相变材料(PCM)专利池,包括60项全球发明专利及独有的生产工艺(know-how)?,覆盖新能源电池隔热、军工防弹材料等高壁垒领域,彻底打破欧美在功能性面料领域的技术垄断,填补国内恒温材料技术空白。


3、技术转化:从实验室到民生场景

睡眠经济蓝海

针对全球3.68亿睡眠障碍人群,三问家居推出深度睡眠床品系列,将NASA级恒温技术应用于绗缝被、床垫套等产品。通过PCM材料调节被窝微气候,解决传统床品“头热脚冷”的痛点,延长深度睡眠时长。这一创新不仅填补市场空白,更以“科技定义需求”的逻辑重构消费场景。如今,三问智能床垫能根据人体温度自动调节冷热,在欧美市场以“睡眠黑科技”之名掀起抢购潮。“这不仅是技术转化,更是一场材料革命。”三问的技术总监展示着实验室里的“魔法”:一块融入相变材料的窗帘,能让室内温差自动控制在0.5℃以内。


跨界工业赛道

超级气凝胶技术成为三问进军新能源领域的突破口。该材料导热系数极低,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隔热,目前已与头部车企达成合作意向。当前,气凝胶在化工管道保温、军事防弹装备等领域已得到应用,三问借助Outlast超级气凝胶技术,将有望从家居软品向工业赛道进行扩张。


标准制定权争夺

通过主导国际恒温纺织品检测标准的制定,三问家居从“技术跟随者”升级为“规则制定者”。例如,将联合中科院院士团队成立的“Outlast新材料中国实验室”,推动PCM技术的民用化标准体系构建,进一步巩固技术主权。


产业链重构与市场协同

全球研发生产网络升级,在德国设立欧洲研发中心,与亮丰新材料科技公司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双核架构。

?客户资源共享?:依托Outlast原有渠道打入专业户外品牌供应链,同步反向赋能三问既有头部客户Target、Nordstrom等,推动家居产品线高端化?。



三问家居Outlast超级工厂:欧亚非三角网络的战略纵深



三问家居的“四全供应链”体系(全球化布局、全流程管控、全面可持续、全面可追溯)不仅是一套管理框架,更是一张深度融合技术、成本与地缘政治考量的韧性网络。


1、三问家居以“3+2超级工厂”为支点,正在撬动一场横跨欧亚非的产能革命

Outlast全球超级工厂布局安庆、淮安和保加利亚。

在国内,安庆超级工厂以162亩土地、15万平米建筑面积擎动产能升级,5.9亿元投资将转化为15亿元年产值,并依托功能创新与品牌运营撬动近50亿元营销收入,剑指2026年底正式投产;

300公里外的淮安超级工厂,规划中的规模更甚――200亩土地、20万平米空间、6.5亿元投资,未来目标直指20亿元年产值与60亿元品牌收入,成为长三角家居科技产业的增长极。

2、保加利亚:欧盟腹地的技术转化枢纽

位于欧盟东翼的保加利亚超级工厂,是三问家居未来突破欧美技术封锁的关键落子。该基地定位为“德国太空科技+中国场景落地”,依托欧盟内部零关税优势,将Outlast的PCM相变材料与超级气凝胶技术注入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隔热供应链,成为中欧“技术-市场”双向联动的标杆。2026年投产后,预计年产值目标达15亿元,形成“德国研发-中国场景-欧洲制造”的闭环。

应对关税壁垒:保加利亚工厂以“欧洲制造”身份直供本地市场,不再有欧盟对中国纺织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担忧,成本竞争力也大幅提升。

技术反哺路径:德国研发团队主导材料创新,中国场景实验室(如与中科院合作睡眠研究中心)定义应用方向,未来保加利亚则承担规模化生产与本地化适配,形成技术商业化的完整链条。

地缘政治杠杆:作为欧盟成员国,保加利亚基地成为三问应对“供应链去中化”压力的缓冲带,同时为未来拓展东欧市场埋下伏笔。

3、埃及:非洲制造的“成本-技术”平衡术

将在北非沙漠中崛起的埃及针织毛衫超级工厂,计划年产10万吨原料,带动终端成品产值超40亿元,是三问家居重构全球纺织业版图的战略支点。

在埃及布局的另一家针织家纺超级工厂则以特种花式纱线为核心,打造年产值10亿元的针织服装与家纺基地,让“中国设计+非洲制造”成为全球化新注解。

成本对冲逻辑:相较于东南亚(越南纺织工人月薪约250美元),埃及劳动力成本(月薪150美元)优势显著,且享有对欧出口免税配额。

区域生态重构:通过技术输出(如数码印花工艺)与设备投资,三问将埃及从原料供应地升级为高附加值制造中心。其针织基地生产的雪尼尔纱家纺产品,未来将占据中东非市场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彻底改变非洲家居纺织业“低端代工”的旧生态。

地缘风险分散:作为“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埃及工厂可同时辐射欧洲、中东、非洲三大市场,在中美贸易战升级背景下,成为避免单一市场依赖的“安全阀”。

4、东南亚:柔性供应链的“轻资产试验场”

面对东南亚产能转移浪潮,三问家居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以“轻资产+设计主导”模式,在柬埔寨、越南设立采购办,整合当地低成本产能,未来目标承接30%欧美订单。

成本优化策略:将劳动密集型环节(如裁剪、缝制)外包至东南亚工厂,但核心面料供应仍由中国基地掌控,确保利润大头留在三问体系内。

供应链弹性测试:通过小批量、多批次订单试水东南亚产能稳定性,为未来可能的中美全面脱钩预置备份方案

地缘政治博弈:在东南亚布局中刻意避开敏感地区(如缅甸),选择政局相对稳定的越南、柬埔寨,体现其“风险优先”的供应链管理哲学。

5、战略启示:供应链韧性的三重维度

地理维度:欧亚非三角布局实现“风险分散”与“机会捕捉”的平衡,既规避单一区域风险,又抢占新兴市场红利。

技术维度:通过核心技术(如PCM材料)掌控高附加值环节,确保供应链“离岸不离权”。

治理维度:数字化与绿色认证构建软性壁垒,将ESG压力转化为竞争优势。

正如三问家居供应链总裁所言:“真正的韧性不是四处建厂,而是用技术、数据与规则,在全球棋盘上建立‘可控的不确定性’。”在这场供应链重构的全球博弈中,三问家居正以“链主”姿态,书写中国制造的新叙事。



品牌生态:从B2B隐形冠军到文化输出者的战略纵深



三问家居的全球化品牌战略,以“稳根基”与“拓边界”的双轨逻辑,构建了从供应链服务商到全球文化定义者的跃迁路径。通过深度绑定头部客户、反向品牌输出与跨境电商裂变,三问不仅打破了中国制造的“低端化”标签,更以“文化+科技”的叙事重构全球价值链。

1、深度绑定头部客户:从“代工者”到“设计主导者”

三问家居凭借20年ODM经验,直接服务Target、Nordstrom、Zara等200余家全球头部零售商,跳过中间商建立长期合作。


其核心策略在于:

设计话语权掌控:跨国、跨文化设计团队(涵盖美国、英国、海归及本土设计师)年产出超万张设计稿,精准捕捉欧美审美趋势。例如,为Vera Bradley定制的“旅行毯”通过尺寸创新(50×80英寸),覆盖更广使用场景,三年销售收入超亿元,成为市场爆款。


供应链深度协同:依托“四全供应链”体系(全球化布局、全流程管控、全面可持续、全面可追溯),三问实现从面料研发到成品交付的全链路控制。例如,埃及工厂的雪尼尔纱直供东南亚代工厂,确保高附加值环节留在中国体系内。


客户需求前置响应:通过亚马逊用户评论数据反向指导传统B2B产品开发,形成“需求洞察-设计验证-量产交付”闭环。例如,根据消费者反馈改进包装设计,使某款毛毯在亚马逊溢价40-60美元仍跻身Best Seller TOP5。


2、反向品牌输出:东方美学与科技赋能的全球IP

三问家居通过并购与品牌升级,将中国文化元素与尖端技术融合,打造高溢价IP:

技术反哺与文化赋能:收购德国睡眠品牌后,三问将敦煌纹样与Outlast恒温科技结合,推出“敦煌恒温系列”床品,在欧美市场实现300%溢价。这种“文化叙事+功能创新”的模式,颠覆了“中国制造=廉价代工”的刻板印象。


品牌生态协同:计划收购三家美国品牌(健康睡眠、轻奢箱包等),通过供应链协同与数字化运营,目标年营收将突破200亿元。例如,为美国品牌提供高性价比原料(如埃及基地的雪尼尔纱),就将新增5亿美元B2B收入,同时借力TikTok社媒营销实现线上爆发。

绿色竞争力加持:通过GRS、OEKO-TEX认证开发可降解再生面料,如生物基纤维披巾,既规避欧盟碳关税,又提升品牌溢价能力。亚马逊“气候友好承诺”(CPF)标识进一步强化消费者信任。


3、跨境电商:第二曲线的爆发逻辑

三问家居将跨境电商定义为“全球新品试验场”,通过小成本试错验证需求,反向赋能传统外贸:

自主品牌矩阵:旗下品牌依托成熟供应链,在亚马逊年营收破亿元,未来目标冲击10亿美元规模。通过TikTok社媒营销(如场景化短视频与KOL合作),精准触达欧美年轻消费者。


品类扩张与柔性供应链:从家居软品延伸至运动休闲服、宠物用品,满足“宅经济”升级需求。例如,针对宠物市场开发的恒温宠物窝,结合Outlast技术调节温度,成为亚马逊新兴爆款。


数据驱动决策:利用亚马逊评论管理Vine计划实时获取用户反馈,快速迭代产品。例如,根据消费者旅行场景需求,推出大尺寸旅行毯,反向推动传统客户采购。


启示:中国制造的全球化4.0逻辑


三问家居的实践与规划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三重突围路径:

技术主权为矛:通过并购Outlast获取超60项全球专利,主导国际恒温纺织品检测标准制定,避免“卡脖子”风险。技术产业化能力(如保加利亚超级工厂的PCM技术转化)是消化尖端科技的关键。

供应链韧性为盾:欧亚非三角网络(中国创新心脏+区域制造节点)分散地缘风险,数字化(AI排产提升72小时响应效率)与绿色认证(生物基纤维)构建软性壁垒。

文化赋能为翼:将敦煌纹样等东方美学融入功能性产品,完成从“产品输出”到“价值输出”的跃迁。这种“文化+科技”的叙事,既提升溢价,又重塑全球消费语境。

在这场围绕产业链主权的全球博弈中,三问以“链主”之姿,不仅为中国制造正名,更将“中国定义”刻入产业基因。未来,其能否在新能源与军工领域复制家居软品的成功,或将成为观察中国企业全球化深度的又一窗口。

Tags:

相关文章

本站推荐

标签云